濮阳户外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2|回复: 0

探访杂技之乡一一东北庄(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4 16: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东北庄刘家班班主刘德义讲,刘家至今还珍藏着一封诰书,也是因为当年杂技演出了名,宫里赐出来的。这封诰书是清同治元年九月初二御赐给当年刘家班的班主刘尚文的伯父母的。遗憾的是,由于岁月久远,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刘家人已经说不清楚具体的受赐经过了。东北庄地处黄河故道,年代久远的事情,都没有文字记载了,历史是口耳相传断断续续的故事,只有乔家班珍藏的御赐瓷壶和刘家班祖传的诰书作为一种物证,还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为什么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以杂技为业,为什么普通村民家中保存着御赐的东西。刘家班班主刘德义说,东北庄一带是“黄泛区”,人们为了生存,就想学点手艺,必竟有点手艺好混饭吃。当地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练杂技主要是为了糊口。
     东北庄李氏家族和刘姓、乔姓同属明代洪武年间迁民。当时李姓人较少,迫于生计,受刘家班、李家班影响,李氏族人从跟随杂技班当学徒发展到逐渐组班演出,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李家班组成于清朝末年。1930年,与刘家班合股搞大棚演出的李公鸡从刘家班中分离出来单干,成立马戏团,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真正使李家班杨名天下的是李家班第二代班主李全法。李全法(李公鸡之子),幼时学徒于乔治清,因其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渐成大家。
    1936年秋,李全法在西安为西北军演出,张学良将军对其技艺大为赞赏,赠送了一匹名叫“黑旋风”的骏马,还为李全法起艺名“菜包”。后来,“菜包”的大名名贯天下。 
     李家班擅长硬气功、走钢丝等。传统节目有“千斤大力士”、“吃玻璃”、“拉洋片”、“双凤”、“飞叉”、“走钢丝”等。解放后,李全法出任安阳地区杂技团团长。
     当年东北庄人演出的情景,没有资料画面流传下来,但是在东北庄,有位老先生,堪称当年跑场子卖艺演出模式的活化石。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名叫宗学成,从6岁开始,跟着杂技班四处演出,一直到现在还仅凭一骑单骑,走街串巷演出,后背箱里装着老人全部的演出道具。  
    在东北庄村前一座蒙古包似的杂技演出大棚里,我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宗学成老人很热情,也很健谈。他是附近宗昌湖村人,自幼练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手里的八仙过海筒就是当年东北庄最大的杂技班子乔家班演出的重要道具,是从清朝传下来的。他的魔术杂技也颇有古意,从开场到每个环节的说辞都是乔家班世代相传流传下来的。演出在田间地头就可以举行,以跟观众互动为主,很多时候,不用搭台也不用拉场子,这场面是最原始的草台班子的演出模式。
      “等你下次再来,我让人把家里的道具都送来,免费为你表演”。宗学成老人的热情让人感动。接着,老人又介绍了他的副团长郭素芹女士以及“宗氏杂技团”的一些情况,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濮阳宗氏杂技的传承人让人肃然起敬。
     在村东头的杂技排练大厅里,数十名小演员正在为参观的客人表演传统的杂技节目,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村里的孩子上完文化课,就要在这座普通的礼堂里苦练杂技基本功。杂技就是挑战身体的极限,小演员们大都从六七岁开始练功,十几年来每天的功课都是劈腿、下腰,一身功夫都是伴着眼泪练就的。孩子们练这些功夫,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是为了能上台表演。
      濮阳之所以得名杂技之乡,是以硬功见长,杂技演员在表演中展现身体技巧,再加上现代科技手段的舞美效果,呈现出一台台美仑美奂的精彩演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练杂技更是如此,美妙的演出效果背后却是年复一年的努力。 psb[11].jpg psb[5].jpg psb[7].jpg psb[6].jpg psb[2].jpg psb[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加入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濮阳户外网 ( 豫ICP备09031183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0 00:00 , Processed in 0.102504 second(s), 6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