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户外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8|回复: 0

知了声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0 08: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_imgload[2].gif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喝罢汤(豫东人把吃晚饭叫喝汤),孩子们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出发,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去摸爬出地面的爬叉。摸爬叉非常简单,技术含量很低,只要你运气好,摸到后便可直接笑纳。个别爬高了的,拿根高梁杆戳下来即可。      随着夜幕的降临,爬叉们像是接到了“紧急通知”,争先恐后纷纷钻出地面,趁着夜色向就近的大树爬去,完成苦苦等待了3年的轮回。
     那时,农村普遍很穷,有手电的人家很少。既便是有,两节电池要8毛多钱,一般都舍不得买,只好用这种不花钱的土方法去摸。爬叉们互相壮着胆子钻出洞穴后,迅速爬到离洞穴较近的树上完成蜕化。那时的树多,爬叉自然也多,有时,一棵树上就能摸到好几只,如果运气好的话,一晚上能摸到上百只。当然,毕竟天黑难辨,有时常会摸到粘胶(树干上虫洞里冒出的一种粘液)一类的东西,甚至还会在地上摸到鸡屎或者是屎克螂,只好自任倒霉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爬叉开始蜕变。出于好奇,我曾多次看过爬叉脱壳。那是一个无比奇妙的过程。爬叉先是从背部裂开一条小缝,然后渐渐隆起,头、翅膀、爪子先后一点点地从壳里挤出,然后,后仰、前俯、慢慢蠕动,随后整个娇嫩的身子就挤出来了,在空气中魔术般伸展、强壮。同时,它身上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先是鹅黄、嫩绿、银白、嫩黄,最后是生铁般坚硬闪亮的黑色。
     捉回的爬叉,用清水洗净,放进盆里,撒上盐。第二天,往锅里加点油(当时很多人家吃不上油),细火慢煎。片刻,鲜香的味道弥漫开来,我不禁津液满腮。见此情景,妈妈总是笑笑,然后捏起一个塞进我的嘴里。啊!顿觉唇齿生香,满嘴流油……待炸得金黄,妈妈把爬叉盛在馍筐里,然后分成两份,我和哥哥每人一份。
     哥哥吃爬叉从不讲“吃相”。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很快地吃掉了自已的一份。而我吃爬叉就比较“讲究”。拿起一只来,先掐腿,再去皮,然后从两头吃起。爬叉尾部储存着丰富的油脂,油而不腻、口感非常好。最后剩下脊背部位一团精细的瘦肉,一丝一丝揭下放进口中,细嚼慢咽,真是人间最好的美味。
   “好吃吗?”哥哥“不怀好意”地盯着我手中的爬叉,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此刻,我分明听到了哥哥咽下口水的声音。“好兄弟,分给我几个呗?”“不给”。我将身子转向一边。“要不,咱俩交换?你给我20个爬叉,我的洋火枪让你玩一上午,怎么样?”(哥哥手很巧,他能用一根粗铁丝、几节旧自行车链条、一根自行车内胎上剪下的皮筋,制成能打火柴的手枪,像发令枪一样“啪啪”作响,枪声过后,枪口居然还能冒出一丝白烟,很是神奇)。我终于没能经住手枪的诱惑。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成交”。我咽着口水数出10个爬叉,换回了心爱的手枪,心里乐开了花。
     中国人吃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商朝的甲骨文中,蝉有专字,为烧蝉。周代王室的菜肴中亦有蝉。关于食蝉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内则》,书中提到了蝉与牛、鹿、麋、獐、雉、兔等31种君王日常所用食物。北魏《齐民要术》引用崔浩的《食经》,记载一种蝉脯菹法:“捶之,火炙令熟,细臂,下酢,蒸之,细切香菜置上,下沸汤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一道菜用了炙、蒸等几种烹饪方法,可见古人食之用心。
     唐以前,蝉脯是一道名菜。之后出现了像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吟咏蝉佳作,把蝉喻为高风亮节的隐士,文人的矫情,便少了食蝉的文字记载。其实,吃蝉的风气依然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加入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濮阳户外网 ( 豫ICP备09031183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9 20:50 , Processed in 0.0658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