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户外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2|回复: 0

知了声声(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0 0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窗户,蝉声如潮,“知了、知了”地灌了一屋。
     夏天到了,蝉声是最有力的宣言。蝉,俗名知了,每年总是用它貌似先知的叫声把炎热的夏天唤来,又在中午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让自己的嗓声与热浪一起蒸腾。然后自己躲藏在树桠间,可劲地嘲笑着世间忙忙碌碌的人们。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多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此暗喻自己坎坷的身世。所以出现了唐代虞世南、络宾王、李商隐为代表的咏蝉诗“三绝”。
     听蝉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排谴。于是,蝉鸣中又增添了很多内涵。听蝉也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为此,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流音绕丛蒮,余响彻高轩。”“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鸣蝉历寒音,时菊耀秋华。” 
      而我每每听到知了的叫声,就仿佛听到了“《黄河大合唱》”。排山倒海般的恢宏气势,演绎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声音就是冲锋的号角;就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精神;就是前赴后继、压倒一切的力量…… 
       据说,知了在动物界算是最可怜的昆虫。蝉从出土到死亡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天里,蝉已极尽生命之能事,热烈张扬、淋漓尽致,一经出土便心怀高远。它那种歇斯底里、声嘶力竭的叫声并不是由口中发出的,而是靠腹部象鼓膜一样的发音器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知了的喧嚣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它就像得了一种很特殊的多动症,这种“多动症”付出的可是生命的代价。所以,知了的喧嚣也是一种生命的挽歌。
     时光如流水,却也给了我许多魂牵梦萦的浪花。摸爬叉、逮知了伴随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岁月如流云飘去,时隔这么多年,想起来竟如昨天。相信,六七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朋友们,对儿时夏天摸爬叉、捉知了也不会感到陌生吧!
   摸爬叉、捉知了是我童年暑假期间最大的乐趣,对儿时摸爬叉、捉知了的经历进行总结,居然有了一整套的经验。摸爬叉主要方法是“一找二挖三摸”;捉知了的办法就更多了,主要有“套”、“射”、“罩”、“粘”、“晃”等等。
      http_imgload[1].gif


蝉的幼虫,我们豫东人叫“爬叉”。“爬叉”这个称谓颇为地道,想必是依据它的生活习性而命名的吧。它多半在傍晚时分出土,于暮色四合中迅速爬上就近的一棵树,然后脱皮,变成知了。
       每到夏天的夜晚,有树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爬叉又分为“大爬叉”和“小爬叉”两种。大爬叉看起来和大的蚕蛹颜色、个头、外壳都很像,只是多了两只眼睛和几只爪子。小爬叉形状和大爬叉一模一样,只是个头小了许多,只有一粒花生米大小。小爬叉数量极少,只有邻村的王店庄柿园里才有。它颜色呈灰白色,个头虽小却很机灵,它的洞往往很深,纵使有眼神好的发现了它的洞,只要稍有点动静,它就会咕咚跳下去,再也不肯上来,让你望洞兴叹。我们称其为“跳井”。当然,经验丰富的孩子也还是能逮到它。发现目标后,悄悄地蹲下去,用铲子在离它洞口一巴掌宽处下手,猛一下斜铲下去,断了其后路,它即使跳也正好跳到铲子上,乖乖地束手就擒。
     大爬叉就不那么灵便了,它的洞一般都较浅,识别爬叉洞也需要经验。爬叉洞跟其它昆虫的洞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只有大米粒大小,用手指一抠,洞口一下子变大,里面十有八九躲着一只爬叉。这要锻炼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因为经常有蚂蚁洞、其它小昆虫洞会干扰识别。爬叉洞是那种不规则的,薄薄的一层土。如果是很圆的那种多半不是。发现了爬叉洞,用手指轻轻一捅,就会看到爬叉了。那时心情会格外激动。接下来将手指伸进去,傻傻的爬叉立即会用两只小钳子似的前爪夹住你的手指,感觉它抓紧了,将手轻轻一抽,那爬叉也不多加思考,顺着手指就被提出来了。但也有的爬叉第一次没能提出,便会退回洞的深处,这时需要放一根小棍进去,爬叉便会抓住小棍,然后轻轻提出。也有极个别“顽固派”不肯轻易束手就擒,这时就需要“动土”或者灌水才肯缴械投降。   挖,就是用铲子或铁锹在大树下的地面上铲去薄薄的一层土,躲在洞里的爬叉就原形毕露了。一般来说,爬叉都是成片或者成双成对的,相互之间靠得很近。因此,有经验的孩子总是先找到一个空的洞穴,然后在旁边铲土,这样的收获往往会很大。挖爬叉要会选择地方,还要掌握挖的技巧,不能挖的太浅,也不易挖深。浅了,爬叉洞露不出来;挖深了往往会把爬叉铲烂,一般控制在两厘米左右为最好。因为挖爬叉相对简单,且收获也大,所以最受孩子们欢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加入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濮阳户外网 ( 豫ICP备09031183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0 00:41 , Processed in 0.0643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