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44:32
清静宫
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神农山23座全石造无梁建筑中最大的一处建筑群体。整体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集我国北方的窑洞和南方的楼阁式建筑风格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45:48
锣鼓亭
由此东望,山崖之下有锣鼓洞,游客驻足此亭,常会听到由洞中传来的锣鼓声,被视为神农山一大奇观,故名。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48:17
猕猴苑
猕猴苑是国家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神农山太行猕猴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玩赏和研究野生太行猕猴的最佳基地。韩愈《题西白涧》诗中曾对云阳山猕猴描绘道:“群猿见之走绝壁,绿峰虚睇弗劳力。呜禽面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49:00
始祖峰
位于医祖庙后,它既像一块巨石,又是一座山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因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并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故而得名始祖峰。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49:50
风雨石
是一块饱经风雨、历经沧桑的孤石,石头上布满了横竖条纹,就象是被风吹裂的皮肤一样,据当地老人讲这是一块知风知雨、预报天气的奇石。因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谚语:“上山不上山,摸摸湿和干,它干就敢上,它湿往回转。”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0:34
桃花亭
位于神农山桃花溪畔,是观赏神农山桃花美景的最佳之处。唐代韩愈游览至此,遥望山上的两棵白松,即兴赋诗《题西白涧》,诗中写道:“翠峦玉女下双鹤,笑倚秋练开新晴。又疑武陵溪上原,桃花溪尽空潺缓。”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1:25
神农故道
位于神农山主脉东山腰,海拔780米,宽约2米,长约20公里,为古代“太行八陉”中“太行陉”的西支道,北达山西晋城之南的天井关,南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径之一,自古为沟通豫晋要道。相传此径是炎帝神农率部落南出太行向中原大地拓展农耕时所开辟。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2:12
王母洞
由五座天然溶洞改造而成,唐代开凿,明代增修。洞内上镶额石,有“皇明宗室”、“郑藩图书”印章字样。近代复修以琉璃瓦覆顶。王母洞下有“东海泉眼”,泉水甘甜可口,终年不枯。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2:57
一天门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明朝宗室周藩永宁九府奉国将军朱勤?为父还愿而建,清代重修。拱券式无梁殿建筑,单檐歇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具较高的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4:02
中天门
又称“二天门”,明代创建,单层平顶石券门,门顶施有女儿墙。是三座天门中唯一一座全石造天门。中天门地处险要,仰望紫金顶高耸入云,俯瞰卧虎山尽收眼底。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5:29
南天门
南天门创建年代不详,《紫金坛重修南天门记》载,万历七年(1579)大梁周藩镇平郡王府镇国中尉朱睦棌募集同宗资财重修,怀庆郑藩遣使督修。是登临紫金顶的必经门户,有“游人会此通仙籍,忆向紫金问白松”之说。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6:40
三清阁
供奉道家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始建于元代,明清续修,后毁于战乱,今人复修。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8:31
伏羲殿
古称“虚皇殿”,创建于唐代,元明复修。单檐歇山顶,檐下饰砖雕斗拱,拱眼壁及立枋上砖雕云龙、花卉图案。唐代诗人姚合《登金顶》诗赞曰:“月挂虚皇殿,云封太乙池。洞天人迹少,鹤宿万年松。”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0:59:43
玉帝殿
又称“玉皇殿”,系元代道教信徒所建,单檐硬山顶,置前廊,琉璃瓦覆顶,殿内施拱券无梁式。明、清、民国时期屡有修复。
pyhww
发表于 2013-3-22 21:00:23
紫金顶
俗名“小北顶”,海拔1028米,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号称“中天玉柱”。明•隆庆六年(1572)一天门《紫金坛创修庙门记》载,紫金顶驻有紫金之神,有求必应,故名。古人有诗形容:“顶上白松召紫烟,玲珑宫阙接青天。”